• 欢迎你, 老师 !
  •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 组织架构
    • 下设研究机构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 讲座
    • 会议
    • 资源下载
  • 科学研究
    • 最新通知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教育教学
    • 最新通知
    • 培养计划
    • 招生信息
    • 课程资源
    • 研究生活动
  • 招聘信息
    • 教师招聘
    • 博士后招聘
    • 职员招聘
  • 综合服务
    • 最新通知
    • 服务指南
    • 场地预约
    • 文件汇编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 欢迎你, 老师 !
  • 首页
  •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组织架构 下设研究机构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讲座 会议 资源下载
  • 科学研究
    最新通知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 教育教学
    最新通知 培养计划 招生信息 课程资源 研究生活动
  • 招聘信息
    教师招聘 博士后招聘 职员招聘
  • 综合服务
    最新通知 服务指南 场地预约 文件汇编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最新通知

  • 通知公告
    • 最新通知
    • 科研通知
    • 教学通知
    • 公示
    • 综合服务
    • 其他
  1. 首页
  2. 通知公告
  3. 最新通知
  • 统计与数据科学论坛

    2021-06-09
  • 【内网】关于2021年第二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申报的通知

    2021-06-07

    各学院(系),各位博士后: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2021年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申报指南》,2021年第二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已开始申报。现将申报工作通知如下:一、项目内容“引进项目”资助在国(境)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博士(包括中国籍和外籍)在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为期2年。资助经费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博士后设站单位共同承担。其中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资助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博士后设站单位配套资助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包括在华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个人的生活开支、住房补助、社会保险及来华往返国际旅费等。入选引进项目者在我校做博士后期间,博管会资助期内学校应发年薪为30万元(博管会资助20万元+学校资助10万元),资助期结束后仍在合同期内的,学校应发年薪25万元。二、申请条件1.年龄不超过 35 周岁,思想品德端正,身体健康。2.申请人须为近 3 年内在国(境)外获得博士学位者。3.申请人博士毕业学校应为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或者其博士学位所属学科世界排名前100名(以当年度最新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U.S.News & World Report 为参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申请人,条件可放宽至博士毕业学校为本国排名前 3 名的高校。根据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合作框架,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或外籍博士,如获得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正式推荐可申请本项目,不受学校或专业排名限制(联系方式: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驻北京办事处,何宏博士,010-65907866, hehong@helmholtz.cn)。4.申请人自主联系合作导师。5.外籍申请者能够保证在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少于20个月。6.申请人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7.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中文(或英文)听、说、读、写能力。8.国内在职人员不能申报本项目。申请人受本项目资助期间须全职在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9.申请人此前未获得过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或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0.符合上述 1-9 款条件的拟进站人员以及2021年4月1日以后审批进站的在站博士后可申请本项目。三、申报程序及遴选方式博士毕业学校为世界排名前30 名高校(申报系统中已列出)的申请人,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先到先得、直接资助”的方式。直接资助的外籍博士名额仍有剩余,请抓紧时间填报。1.个人申请申请人于9 月25日前登录中国博士后网上办公系统,在“国(境)外交流项目”中选择“引进项目”进行申报,并按提示要求填写相关申报信息、上传相关证明材料。2. 博士后设站单位审核。3.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组织评审并公布资助结果。四、有关事项及要求(一)未进站的申请人获选后应按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有关规定办理博士后进站手续,作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二)“引进项目”获选人员须在获选通知印发之日起6个月内进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三)获选人员按照《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博管办〔2013〕77号)中的有关规定管理。(四)申报时未提交博士学位证书的人员,进站时设站单位应查验其博士学位证书。如无学位证书,应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取消其获选资格,不得办理进站手续。(五)获选人员完成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并按期出站后,可在中国博士后网上办公系统中获得《资助证书》。五、联系方式人事处博士后工作办公室:马老师88981423。  附件1:2021年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申报指南人事处2021年6月3日

  • 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关于IPhD2021夏令营(管理学方向)招生通知

    2021-06-03

    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现有招生一级学科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分别依托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进行招生。目前,管理学院正在开展2021年暑期实习生计划招生工作。具体事项如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国际直博生项目(International PhD)旨在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学科高端研究型人才,学制5年,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提供丰富的海外学习和学术交流机会,并给予资助和奖励。为吸引学业突出、热爱研究、勇于创新的优秀本科生加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精心筹划IPhD2021夏令营活动。本届夏令营是为对管理研究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奉献精神的优秀学子打造的研究启航之旅,通过名师导航、对话教授、研究展示、学长联谊等活动,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向优秀大学生展示学术研究的广阔天地,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契机。相聚浙江大学启真湖畔,营员们将领略教授的睿智风采,感受管理研究的魅力,激发研究探索的精神,结识性情相投的朋友。管理科学与工程模块学科历史与特色1979年浙江大学成立科学管理系,形成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管工),1986年获国内首批管工博士点,1998年获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获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国家重点学科。形成了以许庆瑞院士和学科带头人吴晓波教授为核心的老中青结合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梯队53人。近几年承担国家创新群体、重大国际合作课题2项、国家重大4项和重点5项,省部级重大10项。开设的《管理统计》、《技术创新管理》为国家精品课程,主办的《管理工程学报》是国内诸多一流院校认定的权威刊物。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还主办了四大国际学术会议系列:ISMOT(技术创新)、GMC(全球制造)、ICOI(开放式创新)、ICNN(神经管理学),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和声誉。研究方向与优势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于新一代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变革,该学科方向与知名企业与机构紧密合作,以数据为基础开展数字社会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前沿研究。组织制定了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为中国工程院制定了“面向物联网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战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程院联合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如《MIS Quarterl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等,在数字政府、智慧医疗、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应用并服务于政府政策建议。2. 神经管理学与神经工业工程: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创立了“神经管理学”理论体系与方法,成立了首家神经管理学实验室,形成了高水平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神经决策科学、神经工业工程、神经信息系统、神经营销学,以及其他在诸如生产作业、金融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近年来,团队成员发表多篇SSCI/SCI论文,并在管理学顶级期刊和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团队与国际一流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团队培养多位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学生最高荣誉)获得者,学生毕业论文获得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3. 技术与创新管理:拥有一支以浙江大学人文社科领域唯一院士许庆瑞教授领军的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管理研究团队。以鲜明的原创理论、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国际协作网络著称,与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建有国际一流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平台。围绕创新与持续竞争力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点探讨:1)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企业成长路径研究;2)中国企业全球化与创新战略研究;3)数字经济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4)研发联盟与知识产权策略。4. 供应链、物流与优化:融合随机优化、统计、机器学习等方法论,聚焦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决策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数据背景下的需求预测、库存管理,收益管理,物流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问题。应用场景包括分享经济、新零售、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新兴商业模式和技术。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和企业合作网络,合作伙伴包括MIT、NUS、UIUC等顶尖院校,阿里、菜鸟、个推、览众等企业。团队包括两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领域顶级期刊《Operations Research》,《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5. 服务科学:形成了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中生教授为方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依托浙江大学服务科学研究中心,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背景,结合浙江省和长三角在金融、健康和养老服务等领域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开展信息数据技术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影响的机理研究,以及服务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运作模式的创新以及运营竞争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并关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决定利益相关群体社会福利的公共管理政策。 工商管理模块学科历史与特色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企业组织、战略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研究的单位之一,重点研究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工商管理专业组建于1990年,1993年设立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1996年设立企业管理硕士点,1998年设立企业管理博士点,2000年设立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企业管理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设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设立国内首家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工商管理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重点学科、浙江大学特色优势学科。立足雄厚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力量,本学科致力于培养精通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立志创造管理理论知识、善于解决管理实践难题的创新型、领导型专业人才。学科紧跟国际管理理论发展前沿,基于中国企业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体系和学术队伍,在全国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研究方向与优势1. 企业组织与发展战略:融合中国哲学和文化以及现代战略理论,基本形成“基于问题导向”的战略管理体系,形成了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基于中国文化和经济背景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研究。近年来在企业集群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创新战略、文化战略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开创性研究,研究成果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且具有较大国际影响。2. 创业管理与家族企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创业管理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依托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和浙江大学家族企业研究所四大平台,该学科方向在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创业领导与创业决策、创业学习与内创业战略、家族企业跨代创业、家族企业现代转型、家族企业传承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中国企业家创业模型等理论成果和评价方法。3. 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科方向发端于1940年代国立浙江大学的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声誉,是全国最早开展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单位之一。学科团队在组织理论、组织变革、全球领导力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整合国际理论前沿进展与中国企业的本土管理实践,逐步形成了“国际视野、文化传统、改革实践与组织管理理论相融合”的整体发展特色,具有出色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近年来,学科团队致力于新经济形态下的组织变革、全球领导力、人才评价方法、团队管理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议题研究。4. 神经营销与网络营销:以网络(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限电视网)为核心,以认知科学方法、行为实验方法、神经科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等跨学科创新方法为支撑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以杭州得天独厚的网络营销环境与企业资源作为研究基础,着重探讨基于网络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机制、以网络为渠道传播商品/品牌/服务等信息的机理,个性化网络营销策略等。5. 财务管理与风险投资:研究方向包括资本市场研究与投资分析、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与风险投资、资产定价与金融风险计量、数据驱动下财务问题的建模与分析。本学科方向致力于基于中国财务管理实践的理论构建研究,推动我国财务管理学界从学习西方理论、检验西方理论走向新理论的创建;本学科擅长运用数理模型,进行科学计量风险控制和投资决策分析。6. 会计学:包含了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等学科方向。近年来基于国际主流研究范式,结合中国会计管理和资本市场实践,公开发表了系列国际高水平研究成果。学科主要致力于中国转型经济和新兴市场情境下的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了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与信息质量、审计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财务决策等优势学科研究领域。7. 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包括游客行为研究、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休闲管理、旅游营销管理、以及大数据与智慧旅游等。此外,随着我国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本学科也将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体验管理与模式创新作为新的研究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发展。通过凝炼和提升旅游学科在服务体验与服务管理创新研究上的理论优势与研究积累,以“旅游+”的模式,将研究场景延伸至其他如健康、养老、物业等同样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生活服务场景。8. 运营管理:研究方向包括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科学、生产运作管理、创新设计与研发管理、顾客感知与服务管理、跨文化运营管理等,有一系列国际高水平论文发表,在业界也有较大的影响力。9. 消费者行为:研究方向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决策过程以及广告信息处理等。采用调研、行为实验及脑成像等方法深入剖析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行为,用以作为企业产品市场定位以及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企业深入了解自己的消费者,为产品定位、需求分析和确立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本届夏令营将于2021年7月11日—7月13日举行,期间所有活动将通过“钉钉”采取直播及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欢迎全国优秀大学生踊跃报名!夏令营报名时间:2021年5月20日~ 6月15日申请资格全国重点院校本科三年级在校学生(2022年应届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2.5年的总评成绩排名在专业班级前10%之内(有突出表现者除外);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较强研究潜力;英语水平良好。报名与录取1.      网上报名填写l  报名链接:http://grs.zju.edu.cn/ssszs/nocontrol/student_login/student_login.htm进入网址后,下拉框中选择“夏令营申请系统”,弹出页面中选择登录。首次登录需先点击注册按钮,注册帐号;登录成功后填写相应信息提交即可。l  有红星标记为必填项l  意向攻读类别:请选择直攻博士l  意向专业:请在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技术与创新管理(1201Z1)、会计学(120201)、企业管理(120202)、旅游管理(120203)、创业管理(1202Z1)六个专业中选择意向专业(请注意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l  研究方向:请参考模块介绍中的专业方向填报l  网上报名后无需再邮寄纸质材料l  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专业参加管理科学与工程模块的夏令营活动l  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创业管理专业参加工商管理模块的夏令营活动 2.      附件上传   附件(压缩包)需要包含以下材料:l  本科阶段成绩单(教务部门盖红章扫描件);l  教务部门出具的成绩排名(教务部门盖红章扫描件);l  其他证明材料(如发表论文情况、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英语水平证明等扫描件);l  附件上传至“成绩单附件”,支持PDF和ZIP两种格式。申请材料的扫描件合并成一个PDF文件。如果上传ZIP文件请清楚命名压缩包内各个文档,以便老师审阅。 3.      夏令营录取工作预计在6月30日左右结束,录取情况和后续通知将在本网站上更新公布。 4.      录取人数:70人左右。 有关2021年夏令营活动的工作进度和有关通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陆续上网,请随时关注。联系我们:电话:0571-88206903          EMAIL:academicgy@zju.edu.cn通信地址:(310058)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大学紫金港校区大西区·管理学院B701·教学管理中心  联系人:黄老师附件: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管理学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录学科名称学科代码导师姓名主要研究方向备注邮箱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0100081200徐仁军· 自然语言+视觉(NLP+CV)->知识表征学习 从感知到认知 神经网络新模型设计· 机器学习理论 可解释机器学习 深度强化学习· 有趣的学科交叉研究和应用徐仁军导师优先考虑英语读写优秀、数学功底扎实、计算机代码能力强(熟悉算法和数据结构、Python、Tensorflow、Pytorch),有相关科研经历,对世界充满好奇、强执行力的同学。rux@zju.edu.cn

  • 统计学揭秘全球恐怖主义的七个秘密 Debunking Seven Terrorism Myths Using Statistics 学术讲座暨新书发布会

    2021-06-03
  • 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关于2021年暑期实习生计划(计算机方向)招生通知

    2021-05-28

    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现有招生一级学科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分别依托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进行招生。目前,计算机学院正在开展2021年暑期实习生计划招生工作。具体事项如下:为了展示学院和导师风采,引导大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前沿动态,在科研实践中激发学子勇攀科研高峰兴趣,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决定面向国内高校招收暑期实习生。 本次暑期实习计划只面向有意申请我院推荐免试直博生的同学。欢迎有志申请我院推荐免试直博生的同学报名参加。 一、招收对象1.欢迎全国高校(含本校)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参加,要求计算机或计算机相近专业,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能获得所在学校的推荐免试资格。2.综合素质突出,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三年(或前5学期)综合成绩排名原则上在本专业前10%;对有出色学术成果者,学习成绩标准可以适当放宽。3.英语水平要求:英语六级≥460分,或托福≥80分,或雅思≥6.0分。4.健康状况良好。 二、报名与招收办法1.网上报名(报名截止时间:7月1日):进入“2021年浙江大学夏令营系统”报名。具体网址和操作步骤如下:(http://grs.zju.edu.cn/ssszs/nocontrol/student_login/student_login.htm),下拉框中选择“夏令营申请系统”,弹出页面中选择登录(首次登录需先点击注册按钮,注册帐号),登录成功后填写相应信息后提交,并下载、打印“申请表”。请务必在【意向导师姓名】处注明意向导师或导师组(限报一个),经导师选拔招收后,由导师将夏令营营员信息报学院研究生科备案并公示。本次夏令营拟招收名单在7月上旬网上公布,被录取同学需在通知时间内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视为放弃资格。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2.材料递交:无需邮寄纸质材料,将申请表及所有证明材料原件按以下顺序扫描并整合成PDF文件,文件名为“报名导师团队-申请人姓名-在读院校”:2.1 202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学生学术夏令营申请表;2.2本科成绩单和排名(须加盖院系或学校教务处公章);2.3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包括全国大学英语六级≥460或托福≥80或雅思≥6.0;2.4其他材料:包括能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3.通过电子邮件(邮件主题为“夏令营-报名导师团队-申请人姓名”)将材料Email至各导师团队联系人邮箱并抄送cs_yjsk@cs.zju.edu.cn。 上述事项务必在2021年7月1日前完成, 逾期不候。 申请者应保证提交的所有电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如因不实信息或者伪造材料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承担。  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导师团队信息可参考(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三、实习时间与内容实习活动安排在7、8月间进行,鉴于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为了保障师生健康安全,暑期夏令营有关活动内容均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各导师团队制订具体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内容(包括学院基本情况介绍、主要研究方向解读、导师系列学术讲座、项目训练等),并通知入选营员参加。 四、深造机会有机会在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人工智能等专业参加推免直博生选拔。学院将在8月下旬-9月上旬组织专家对实习生就暑期夏令营实习成果进行面试(形式待定)。每位院士可推荐2位、博导可推荐1位条件优秀的学生参加面试,每位面试学生进行10分钟实习成果和本人情况介绍。考核优秀者被授予优秀学员。 五、其他未尽事宜,可咨询计算机学院研究生科。联系方式:Email:cs_yjsk@cs.zju.edu.cn电话:0571-87952410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招收2021年暑期实习生计划:https://mp.weixin.qq.com/s/UJe_Qv5y8gAucV37aW0Niw附件: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录学科名称学科代码导师姓名主要研究方向备注邮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苗晓晔数据库、不完整/不确定数据管理、图数据管理、数据清洗、数据定价苗晓晔导师优先考虑计算机相关背景,英语读写熟练,对科研感兴趣且对以上相关课题有好奇心,动手能力强,有责任感、有相关科研经历的同学。且目前在招收博士研究生,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联系miaoxy@zju.edu.cn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0100081200徐仁军· 自然语言+视觉(NLP+CV)->知识表征学习 从感知到认知 神经网络新模型设计· 机器学习理论 可解释机器学习 深度强化学习· 有趣的学科交叉研究和应用徐仁军导师优先考虑英语读写优秀、数学功底扎实、计算机代码能力强(熟悉算法和数据结构、Python、Tensorflow、Pytorch),有相关科研经历,对世界充满好奇、强执行力的同学。rux@zju.edu.cn

  • 【内网】科研院转发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的通知

    2021-05-27

    各有关学院(系)、各位老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落实“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两张清单攻关任务,全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浙江省科技厅根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暂行管理办法》(浙科发规〔2019〕110号)、《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财科教〔2019〕7号)、《2022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于近期启动2022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知链接:http://kjt.zj.gov.cn/art/2021/7/27/art_1229225203_4694583.html)请各有关学院(系)根据通知要求,组织相关团队认真研读攻关榜单,严格对照攻关榜单的研究内容、绩效目标覆盖情况、条件要求等组织项目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方式围绕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聚焦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兼顾社会公益等重大技术需求,公开征集、凝练形成“尖兵计划”、“领雁计划”和其他类(重大社会公益等)榜单。“尖兵计划”榜单实行分领域滚动发布,本批榜单包括“面向安防监控的超高清低延迟AVS3视频编码芯片”等119个榜;“领雁计划”和其他类(重大社会公益等)榜单,包括“面向新一代视频监控的慧眼系统”等237个榜(详见附件1)。组织方式包括竞争性分配、择优委托和“悬赏制”。竞争性分配采用网络评审、会议论证评审、综合评价、集体决策等程序遴选揭榜单位。择优委托采用会议论证评审、处室联审、集体决策等程序遴选揭榜单位。“悬赏制”采用事后补助方式。对优势单位相当、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可能且战略急需的项目开展“赛马制”竞争,并行立项、限时攻关、好中选优。赛马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或组织多家单位“强强联合”共同攻关。二、申报要求(一)申报单位和申请人要求1.“尖兵计划”榜单项目申报“不设门槛”,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但应具有相应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一般应建有研发平台)。其中,采用择优委托方式的,原则上应由建有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申报,其依托单位应为在国内省内有明显优势,创新实力和协同攻关能力强,有基础、有条件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优势单位。揭榜立项后,揭榜单位须签订“军令状”,对攻关目标、“里程碑”节点、攻关时限、技术/产品具体指标等进行约定,承诺按照对标单位的领先技术或产品要求,开发出符合条件的技术/产品并在最终用户单位实现应用。未能如期按要求完成攻关目标的,将按照项目管理规定接受统一处置。在揭榜攻关期间,开展“里程碑”节点考核,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不得调离或辞去工作职位。项目验收将通过现场验收、用户评价等方式,一般在真实应用场景下开展绩效评价,并将最终用户意见作为重要考量。2.“领雁计划”榜单、其他类(重大社会公益等)榜单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建有创新平台载体。3.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申报单位在职人员,如非申报单位在职人员,应由申报单位出具赋予其管理项目实施的授权书。申报“尖兵计划”榜单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应具有相应的研发能力。申报其他榜单项目,在项目实施期内将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院士为70周岁),原则上不得申报,如确需申报,应由单位出具允许申报且能确保项目履约实施的承诺书(如返聘、延迟退休等)。(二)申报限项要求1.同一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在研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数原则上为1项、最多不超过2项。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除项目负责人外,排名前3的参与人)在研项目数原则上为1项、最多不超过2项。2.承担在研应急攻关任务、对口帮扶项目、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省杰青项目、省“万人计划”项目的,不纳入申报限项范围。3.有强制终止项目需退缴财政经费、且经催缴仍未退回的单位不得申报。4.列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名单,或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存在联合惩戒记录、可能影响项目实施的申请人及申报单位不得申报。(三)立项限项要求同一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及同一企业,同年度立项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不超过1项(含农业新品种选育专项课题负责人)。(四)优先支持项目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1.头部企业与省实验室(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瓯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申报的项目;2.重大创新平台载体、顶尖人才团队的依托单位与头部企业组建任务型、体系化创新联合体开展研发攻关的项目;3.40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申报的项目;4. 鼓励充分利用国际、港澳台地区、长三角区域等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三、实施期限和经费补助项目实施期一般为3年左右(“尖兵计划”榜单项目为1-3年),财政补助经费分期下达,首期拨付60%左右,中期检查后拨付40%左右。对“赛马”项目,首期给予30%经费支持,按期开展对比评估,绩效不及预期的取消后续资助。“尖兵计划”榜单项目原则上最高补助1000万元,其他榜单项目原则上最高补助500万元。1.竞争性项目。由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事业性质单位牵头联合企业共同申报的,自筹经费不低于省级财政补助经费;由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事业性质单位独立承担的,可给予100%的财政资金补助。2.择优委托项目。由依托建有平台载体的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事业性质单位联合企业共同申报的,自筹经费不低于省级财政补助经费;由依托建有平台载体的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事业性质单位独立申报的,自筹经费不低于省级财政补助经费的20%(自筹经费可包括2020年7月1日起的前期研发投入)。项目申报后,研发主要指标和总研发投入原则上不予调整,财政补助经费不足部分由申报单位自筹补足。四、择优推荐要求根据科技厅通知要求,我校按申报项目计划类别采取不设限和择优推荐结合的方式组织申报。其中:1.申报“尖兵计划”榜单且绩效目标全覆盖(标*榜单)的不设推荐限额。2.“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攻关及示范”榜由每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择优推荐3项,均不计入择优推荐数。3.其他榜单按要求实行限额申报。五、申报程序和时间安排(一)报送申报意向。各学院(系)于8月2日前上报项目申报意向汇总表(附件2)。(二)校内论证及评审。1.对于绩效目标要求全覆盖、不限额推荐的“尖兵计划”榜单(标*榜单),请各学院(系)组织项目申请人于8月15日前完成网络系统填报并提交。学校将于8月中下旬组织专家论证,具体事宜另行通知。2.对于其他实行限额申报的榜单,请各学院(系)组织项目申请人于8月7日前上报项目预申报表(附件3),逾期不予受理。学校将根据申报情况组织校内评审,遴选推荐项目并通知项目申请人进行填报。(三)网络申报。项目申报人请登录浙江省政务服务网(http://www.zjzwfw.gov.cn),部门服务(省科技厅)-业务类型(计划项目),选择“‘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管理”(原“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点击“在线办理”。系统于2021年8月2日开放填报。(四)申报管理。请各学院(系)强化主动服务,对申请人和申报单位填报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项目申报单位应承诺本次申报项目的主要研发内容未获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立项支持,避免重复立项、重复支持。(五)申报截止时间。各学院(系)请于2021年8月27日前在浙江省政务服务网申报系统中提交申报材料。六、其他事项(一)申报项目应当对照榜单中明确的榜单名称、研发内容和目标进行申报,符合各榜单的具体申报条件(详见附件1),有明确技术应用示范和产业化任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应当有具备相应示范和转化产业化条件的企业或应用单位合作申报。(二)项目内容须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项目一经立项,将根据申报书内容转化生成合同书,无正当合理的理由不予修改调整。(三)申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应严格回避项目申报单位、参与单位及项目组成员的相关信息,以确保专家评审的公正性(可行性报告模板可在系统下载)。申报材料和相关证明材料不得包含法律禁止公开的秘密内容或申请人要求保密的内容,如涉密需脱密后提交。(四)申报项目拟购置50万元及以上科研仪器的,需提交《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申请表》(申请表模板可在系统下载)。(五)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便于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开展项目研发工作,项目承担单位可按需设置科研助理岗位,选聘科研助理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科研助理相关经费支出,可按规定在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科目及结余资金里支出。(七)项目实施过程中凡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须严格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七、科研院联系人高新部(工业领域):刘剑蕾,88981187,kyyljl@zju.edu.cn农社部(农业、社发领域):王芳展,88981029,wfz@zju.edu.cn 附件1:2022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榜单.docx附件2:项目申报意向汇总表.docx附件3: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申报表.docx                                

  • 【内网】关于公布浙江大学《国内学术期刊分级目录指南•2020版》的通知

    2021-05-27

    根据《浙江大学关于调整和统一国内学术期刊分级目录的通知》(浙大发人〔2008〕39号文件)和学校职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国内学术期刊目录》每四年整理公布一次。2020年,学校委托图书馆对《国内学术期刊目录》进行整理,现将《国内学术期刊分级目录指南·2020版》(见附件1)予以公布。主要来源为:1. 国内一级期刊(含人文社科权威期刊)为学校2019年公布的《国内学术期刊目录·2016修订版》的一级学术期刊。2. 国内核心期刊由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7-2018、2019-2020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2019-2020整理而成。3. 未在以上一级、核心期刊目录中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增列为国内核心期刊。考虑到学术论文投稿与发表的时间差等因素,专业技术人员在2021年07月前投稿原《国内学术期刊目录·2016修订版》(见附件2)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在2024年12月之前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仍然有效,此后不再适用。                                                                                     人 事 处                                                  2021年7月12日 附件1:《国内学术期刊分级目录指南·2020版》附件2:《国内学术期刊目录·2016修订版》 

  • 【内网】科研院关于2022年度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1-05-26

    各学院、系(校设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深入实施“尖峰计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度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现将有关事项转发如下:一、 基本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既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的工作主线,坚持“集聚一流人才团队、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标准,按照“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要求,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一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原创成果,提升我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性前沿技术研究的源头支撑能力。二、 申报条件(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1.项目申请人应符合《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至第十六条相关条件,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基础研究平台开展研究。2.重大项目(不含联合基金)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不论资历、不设门槛。(二)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公益项目”)1.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国际科技合作:申请人应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员。2.实验动物:申请人应为专职从事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相关工作的一线研究人员,在具有合法有效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开展研究。3.分析测试:申请人应为专职从事分析测试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载体须向社会提供分析测试技术服务,且原则上上一年度接收使用过一定额度的创新券。优先支持对外开展开放共享服务次数较多且接收创新券的单位申请人。三、 申报要求(一)聚焦重点领域。(二)突出目标导向。基金项目的重大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应对照申报指南中明确的研究内容或资助方向、绩效目标和学科代码等进行申报(附件1)。(三)积极培育青年科研人员。(四)除重大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外,实行限额推荐。(五)严格遵守科研管理和保密规定。项目实施过程中凡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等科学研究,须严格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申报材料和相关证明材料不得包涵法律禁止公开的秘密内容或申请人要求保密的内容,如涉密需脱密后提交。(六)强化科研诚信。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如发现弄虚作假、多头或重复申报等科研诚信问题,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记入浙江省科研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四、申报方式(一)网络申报。2022年度基础公益研究专项采用网络在线填报方式,项目申请人请通过浙江省政务服务网进行网络申报(网址:www.zjzwfw.gov.cn/zjservice/item/detail/index.do?impleCode=ff8080815d551320015d58a5a2f200222331001216001&webId=1),点击“在线办理”,用政务服务网账号登录申报项目,本次网上申报从2021年7月6日开始。申报须知请参看http://zjnsf.kjt.zj.gov.cn/portal/detail.html?typeid=2018915&postid=852859257396133888。   (二)预申报登记。请有意向申报的校内科研人员,及时与所在院系科研科沟通,校内申报工作安排详见后续通知。。五、咨询方式(一)基金项目1.依托单位管理胡禾,0571-888678162.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及会员注册尤卫军、高敏,0571-87353861、281708823.政策咨询陈文强,0571-869649724.学科咨询工程与材料科学:刘君、李金霞(协管),0571-85119257、85117948信息科学、化学科学:宣晓冬、叶璟(协管信息科学),0571-88217337、28170887生命科学:李金霞,0571-85117948医学科学(药学):徐敏,0571-88212789医学科学(医学)、地球科学:钱昊,0571-88212603管理科学:陈文强,0571-86964972数理科学:顾欣星,0571-281708855.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基金办:李金霞、刘  君,0571-85117948、85119257浙江省水利厅:陶洁,0571-87826556浙江省药学会:王玉莲,0571-87234469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青,0571-56628151台州市科学技术局:金仁,0576-88510576北京中卫生物科研转化研究中心:王晶晶,0571-85333229衢州市科学技术局:晏青,0570-3047307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金美英,0571-89908852(二)公益项目1.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陈文强、李金霞,0571-86964972、851179482.国际科技合作省科技厅合作处  洪晨鸣,0571-870558373.实验动物省科技厅基础处戴银燕,0571-870540094.分析测试省科技厅基础处史杰,0571- 87054693  (三)科研院联系人: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与海外项目部李方舟0571-88981775基础研究与海外项目部李宏毅0571-88981126基础研究与海外项目部子菲  0571-889811262.     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国际科技合作:基础研究与海外项目部陆丹旸0571-88981775工业、分析测试:      高新技术部张英琪0571-88981187农业、社会发展、实验动物:农业与社会发展部严智宇0571-88981029附件1、2022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doc2、2022年度省基础公益研究专项申请须知.pdf3、2022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申请须知.pdf4、2022年度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doc 

  • 【内网】科研院转发科技部关于发布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2021-05-26

    各有关学院(系)、校设研究机构、各位老师:为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科技部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相关要求,将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详见https://service2.most.gov.cn/kjjh_tztg_all/20210706/4392.html)。请各有关学院(系)、校设研究机构指导本单位具有基础的科研人员,认真研读指南,结合前期工作,凝炼科学问题、整合研究队伍,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  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组织实施应整合优势创新团队,聚焦指南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过程分为预申报、正式申报两个环节,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填写预申报书。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预申报书应包括相关协议和承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预申报书须经相关单位推荐。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科管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受理预申报书并组织首轮评审。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对于非定向申报的单个指南方向,若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的项目数量,该指南方向不启动后续项目评审立项程序,择期重新研究发布指南。专业机构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填写正式申报书。对于通过首轮评审和直接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请,通过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受理正式申报书并组织答辩评审。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拟支持项目不超过4项的指南任务,是指在各项目均满足项目立项条件的情况下,该研究任务所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任务,原则上只支持1项,如答辩评审结果前两位的申报项目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关键节点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 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 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单位名单在国科管系统上公开发布。三、申报资格要求  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0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 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1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 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4. 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可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项目(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退出项目研发团队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本重大项目。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21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原则上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6.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预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7.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8. 项目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申报指南,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科管系统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四、具体申报要求1.组织推荐。同一指南方向,优先支持牵头项目,若我校牵头申报某项目,原则上不同意校内团队参与其他单位该项目申报。为了解项目申报意向,避免冲突,做好项目申报的精准服务,请拟申报人提供项目申报(含牵头项目、承担课题、参与课题)的简要信息,由各学院汇总本学院教师的申报意向,填写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意向汇总表.doc并于2021年7月19日前发科研院联系人。请各学院认真组织、及时反馈申报意向汇总表,未按时反馈申报意向的项目跟已反馈申报意向项目冲突时,优先考虑推荐已反馈申报意向的项目。2.网上填报。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科管系统进行网上填报。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确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提供的,请上传依托单位出具的说明材料扫描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根据情况通知补交。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1年7月30日8:00至8月26日16:00。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申报项目,由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科管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3. 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  010-58882999(中继线),1.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2.形式审查要求.pdf3.指南编制专家.pdf

  • 【内网】国合处关于申报2021年度外国专家项目的通知

    2021-05-26

    根据科技部的通知,2021年度外国专家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2021年度外专项目按人才类项目、平台类项目、校级项目三个类别申请。(一)人才类项目:包括“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和“外国青年人才计划”。(二)平台类项目:包括“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及“111 计划2.0”。(三)校级项目:包括“海外名师大讲堂”、“外籍院士校园行”、“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学校常规项目等。如申报上述项目,请按以下格式拟写项目名称,如:1.XXX-X国(国籍)-院士(职称)-海外名师大讲堂2.XXX-X国(国籍)-院士(职称)-外籍院士校园行3.XXX-X国(国籍)-X奖得主(奖项名称)-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4.关于XXXXX的研究(学校常规项目)二、申报要求(一)此次申报项目统一使用“外国文教专家项目管理系统”(网址http://10.203.2.233),项目申报人需在线填写并提交。(二)项目申报完成并提交后,请通知本单位(院级)外事管理员进行初审,同时将单位签批后的盖章页扫描上传。(三)申请专家工薪,各项目单位应提供与外国专家签署的工薪合同、协议或其他相关文件扫描件,并将原件留存备查。(四)人才类、平台类项目的具体申报条件和流程可登陆系统查看。(五)新的平台类项目申报另行通知,根据教育部、科技部要求适时开展。(六)申报截止时间为2021 年7 月18 日,请各项目单位按时完成网上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三、几点重要说明(一)各项目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组织申报工作,确保申报内容准确、完整,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二)各项目单位要加强形势研判,结合工作实际,主动应对国际科技合作不确定性增强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复杂形势,积极探索采用外国专家远程视频、网络办公等多种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任务。(三)经费申请须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填报,不得虚列虚报。平台类项目(即已经立项且在有效期内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及111 计划2.0”)须按要求提交年度总结,编制工作计划,提出相关经费申请。校级项目经费标准请参考《浙江大学“校级外专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及标准》(http://www.ir.zju.edu.cn/2018/0126/c155a778120/page.psp)(四)对采取线上方式实施的项目,应当科学核算外国专家工作量,以合同(协议)等方式明确工作报酬,按照上述规定的有关标准,提出经费申请。 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国合处   姚诚   联系方式:88980335电子邮箱:cyao@zju.edu.cn 五、线上答疑会定于7月9日14:00—15:00召开关于2021年度外专项目申报线上答疑会。二维码图片:入会口令:800 159 53813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dingtalk.com/app?roomCode=80015953813&token=1_358b6acf-a6ca-4b8c-ba06-24c352c16191                                                                      国合处                                                                   2021年7月5日

  • 【内网】国合处关于申报2021年度外国专家项目的通知

    2021-05-26

    根据科技部的通知,2021年度外国专家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2021年度外专项目按人才类项目、平台类项目、校级项目三个类别申请。(一)人才类项目:包括“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和“外国青年人才计划”。(二)平台类项目:包括“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及“111 计划2.0”。(三)校级项目:包括“海外名师大讲堂”、“外籍院士校园行”、“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学校常规项目等。如申报上述项目,请按以下格式拟写项目名称,如:1.XXX-X国(国籍)-院士(职称)-海外名师大讲堂2.XXX-X国(国籍)-院士(职称)-外籍院士校园行3.XXX-X国(国籍)-X奖得主(奖项名称)-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4.关于XXXXX的研究(学校常规项目)二、申报要求(一)此次申报项目统一使用“外国文教专家项目管理系统”(网址http://10.203.2.233),项目申报人需在线填写并提交。(二)项目申报完成并提交后,请通知本单位(院级)外事管理员进行初审,同时将单位签批后的盖章页扫描上传。(三)申请专家工薪,各项目单位应提供与外国专家签署的工薪合同、协议或其他相关文件扫描件,并将原件留存备查。(四)人才类、平台类项目的具体申报条件和流程可登陆系统查看。(五)新的平台类项目申报另行通知,根据教育部、科技部要求适时开展。(六)申报截止时间为2021 年7 月18 日,请各项目单位按时完成网上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三、几点重要说明(一)各项目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组织申报工作,确保申报内容准确、完整,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二)各项目单位要加强形势研判,结合工作实际,主动应对国际科技合作不确定性增强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复杂形势,积极探索采用外国专家远程视频、网络办公等多种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任务。(三)经费申请须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填报,不得虚列虚报。平台类项目(即已经立项且在有效期内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及111 计划2.0”)须按要求提交年度总结,编制工作计划,提出相关经费申请。校级项目经费标准请参考《浙江大学“校级外专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及标准》(http://www.ir.zju.edu.cn/2018/0126/c155a778120/page.psp)(四)对采取线上方式实施的项目,应当科学核算外国专家工作量,以合同(协议)等方式明确工作报酬,按照上述规定的有关标准,提出经费申请。 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国合处   姚诚   联系方式:88980335电子邮箱:cyao@zju.edu.cn 五、线上答疑会定于7月9日14:00—15:00召开关于2021年度外专项目申报线上答疑会。二维码图片:入会口令:800 159 53813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dingtalk.com/app?roomCode=80015953813&token=1_358b6acf-a6ca-4b8c-ba06-24c352c16191                                                                      国合处                                                                   2021年7月5日

  • 【内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2021年度中德合作交流项目指南

    2021-05-26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德国研究联合会(DFG)达成的协议,并经中德科学中心(SGC)联委会批准,中德科学中心2021年将继续资助中德合作交流项目(Mobility Programme)。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  涵盖所有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命科学、医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  (二)资助期限  本轮征集获批的中德合作交流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具体为2022年7月1日到2025年6月30日。  (三)资助规模及强度  拟资助的合作交流项目数量不超过50项。双方总费用不超过150万元人民币(或等额的欧元)/项。  (四)资助内容  中德合作交流项目资助内容包括双方3年内多人多次的互访交流(鼓励青年科学家的参与,单次访问不超过3个月)和小型研讨会。资助费用包括国内和国际旅费、食宿费用、会议场地费等。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相关资助要求请查看中德科学中心研究访问停留资助标准(见附件1)和中德双边研讨会资助标准(见附件2)。如果申请人还希望申请其他不在上述范围内的费用(如学术参观、签证相关费用等),需要单独对这些费用进行详细的说明。  二、申请资格申请人必须为中国或德国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  (一)中方申请人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年期(含)以上项目(在研或已结题)主持人或主要参与人,或者曾获得过中德科学中心林岛项目资助。此外,中方申请人所在单位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依托单位。  (二)德方申请人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申请DFG项目的资格;德方申请人所在机构为盈利机构、政府运营机构或者不允许立即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的,不具有申请资格。  (三)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含)以上中德科学中心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限项规定  本项目不计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限项范围。  四、申报要求  (一)申请书要求  中德合作交流项目要求中德双方须有一个共同主题,且须汇集中德双方在该领域内优秀的科研人员。中德双方申请人应共同向中德科学中心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详细列出每一位参与者的贡献以及每年的交流计划,包括每次交流访问的停留时间、出/来访科研人员的名字以及每次交流访问的研究内容,并据此认真填写预算。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见附件3)须用英文撰写,格式和内容须符合中德合作交流项目英文指南(见附件4)要求,具体请参考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见附件5)。此外,申请书须包括双方申请人及所有参与者的个人简历。  (二)注意事项  1、涉及人和动物的研究须严格遵守患者知情同意和相关伦理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2、数据与相关材料的收集、管理和交换须严格遵守两国有关法律和规定。  (三)附件要求  除填写并提交申请书外,申请人须将下列材料作为附件一同提交。  1、合作协议(中德合作交流项目协议书参考模板见附件6)。中德双方申请人须就合作内容、交流计划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交流协议(该协议可在项目获批后提交)。  2、涉及人和动物的研究,双方申请人须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中方须在申请阶段提交,德方可在项目获批后提交)。  (四)申报时限  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电子版申请书及其附件须发送至邮箱:mobility@ sinogermanscience.org.cn,截止时间为北京时间2021年9月30日18时,逾期提交的项目将不予受理。提交的电子版申请书必须为PDF格式文件(通过WORD格式转换),全部申请材料大小不得超过15MB,并以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见附件5)中规定的形式命名。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电子版申请书及其附件后,还需打印3份纸质申请书及其附件,经中德双方申请人签字(德方申请人可以使用电子签名)并加盖中方依托单位公章后,须在2021年9月30日前邮寄至中德科学中心(截止时间以寄出邮戳时间为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中德科学中心收,邮编:100085)。  五、项目联系人  (一)中方联系人:  毕津顺  电话: +86-10-82361301  邮箱: bijinshun@sinogermanscience.org.cn  沈佳斌  电话: +86-10-82361306  邮箱: shenjiabin@sinogermanscience.org.cn  (二)德方联系人:  Ms. Anne Münchau  (formal aspects of appli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电话: +49 228-885-4802     +86-10-82361314  邮箱: muenchau@sinogermanscience.org.cn  Dr. Ylva Schuberth  (programmatic and procedural matters)  电话: +49 228-885-3137  邮箱: ylva.schuberth@sinogermanscience.org.cn  (三)技术问题联系人:  张楠  电话:+86-10-82361303  邮箱: zhangnan@sinogermanscience.org.cn   附件1:中德科学中心研究访问停留资助标准  附件2:中德双边研讨会资助标准  附件3: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  附件4:中德合作交流项目英文指南  附件5: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  附件6:中德合作交流项目合作协议书参考模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2021年7月1日

  • 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2021-2022学年校历》的通知

    2021-05-26

    各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经学校研究,现将《浙江大学2021-2022学年校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大学    2021年5月23日    抄送:纪委,各院级党委、直属党总支,党委各部门,各党工委,工会、团委。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21年5月24日印发

  • 关于举办“风雨兼程 百年筑梦——浙江大学党史档案文献展”的通知

    2021-05-21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与人民同甘共苦,书写了爱国奉献、百折不挠、改革创新、服务人民、追求卓越的壮丽凯歌。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和浙江大学建校124周年,档案馆、图书馆在校党委的指导下,联合举办“风雨兼程 百年筑梦——浙江大学党史档案文献展”,用数百件精选的浙大党史相关的珍贵档案和历史文献,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在百年奋斗中,浙江大学作出的独特贡献和取得的卓越成绩,并以此向建党百年献礼。      展览于2021年5月21日开始,地点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一楼大厅。热忱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参观!浙江大学档案馆浙江大学图书馆2021年5月18日

  • «
  • 1
  • 2
  • ...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
  • 85
  • 86
  • »
扫一扫二维码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 电话:0571-88208268    0571-88208302

  • 邮箱:cds@zju.edu.cn

  •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综合服务中心 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大学校务服务网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2025 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浙ICP备05074421号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